2023年6月17日,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、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、乌鲁木齐市委宣传部主办的“盛世梨园百花春”新疆首届戏曲晚会在乌鲁木齐京剧院盛大举行。这场历时4个月筹备的文化盛宴,汇聚了京、粤、越、秦、豫等10余个剧种,300余名疆内外戏曲艺术家同台献艺,以“传统戏曲焕新”与“边疆文化融合”为主线,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跨越地域、贯通古今的戏曲艺术盛会。金缕舞美团队担纲舞美服饰设计,以“传统美学现代化”的创作理念,助力戏曲艺术在边疆舞台绽放新光彩。
一、南北戏曲大联欢:传统剧种的边疆对话
晚会以“百剧唱边疆”为核心构思,打破地域限制,实现多剧种的创造性融合:
经典剧目原味呈现:国家京剧院一团带来的京剧《贵妃醉酒》选段中,演员服饰严格遵循明代宫廷形制,金缕舞美采用手工缂丝工艺还原戏服上的蟒纹与凤纹,水袖处的珍珠缀饰在舞台灯光下流光溢彩。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的《梁祝・十八相送》,服饰以江南丝绸为底,绣工细腻的兰花图案与新疆和田玉扣饰搭配,实现“吴越雅韵”与“边疆美玉”的视觉对话。
现代戏歌创新表达:豫剧《天山新貌》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为题材,演员身着改良版军垦服装,衣领处的麦穗刺绣与舞台背景的机械化农田影像呼应,展现传统戏曲对当代边疆故事的叙事能力。黄梅戏《哈密瓜香》将新疆民谣元素融入唱腔,服饰采用艾德莱斯绸与粗布拼接,体现“乡音”与“土韵”的有机结合。
航空航天主题创意:创意节目《戏韵问天》成为最大亮点,京剧演员身着融入航天元素的戏服——蟒袍上的云纹升级为“火箭升空”纹样,靠旗设计成卫星造型,配合AR技术呈现的星空背景,演绎航天员与嫦娥的“跨时空对话”。金缕舞美在面料中嵌入柔性LED灯带,使戏服在动态表演中呈现“星辰闪烁”效果,实现传统戏曲与现代科技的突破性融合。
二、金缕舞美匠心:服饰里的文化转译
金缕舞美以“尊重传统、激活创新”为原则,为晚会设计制作200余套戏服,实现戏曲服饰的现代化转型:
传统形制解构再造:秦腔《三滴血》的老生褶子采用新疆羊毛粗布制作,袖口处绣有维吾尔族“朵帕”纹样,既保留秦腔的古朴质感,又注入边疆文化元素。粤剧《丝路花雨》的头饰借鉴新疆古龟兹石窟的飞天造型,以金属镂空工艺打造“反弹琵琶”装饰,与戏服上的葡萄藤蔓刺绣形成“中西合璧”的视觉符号。
功能与美学双重突破:杂技戏曲《刀马旦・天山雪》的服装采用轻量化设计,内层为吸湿速干的现代运动面料,外层覆盖手工缝制的银质盔甲片,确保演员完成高难度武打动作的同时,展现“穆桂英挂帅”的英武之气。儿童戏曲联唱节目中,小演员的戏服采用磁吸式快速穿脱结构,5秒内即可完成“京剧武生”与“豫剧小旦”的角色转换,适配儿童表演的灵活性需求。
地域材料创新应用:所有戏服的染料均取自新疆本土植物——红色源自茜草、黄色源自核桃皮、蓝色源自蓝草,避免化学染色污染。部分戏服的装饰配件采用和田玉碎料、哈萨克族马具铜饰等回收材料,通过非遗匠人重新打磨,赋予旧物新的艺术生命。
三、名家云集:国粹艺术的时代之声
晚会特邀李胜素、于魁智等戏曲名家助阵,以经典与创新兼具的表演点燃现场:
李胜素、于魁智联袂演唱京歌《中华》,传统京剧唱腔与交响乐伴奏相得益彰,戏服上的金色“中华龙”纹样与舞台中央的巨型中国结装置交相辉映,传递出“国粹润边疆”的文化自信。
新疆本土艺术家、梅花奖得主王瑛带来秦腔《祝福》选段,其饰演的祥林嫂服饰采用暗沉色调的粗布麻衣,补丁细节参考新疆博物馆藏民国时期衣物,真实还原角色的苦难命运,引发观众强烈共鸣。
广东粤剧院青年演员吴非凡表演粤剧《荔枝颂》,服饰以岭南荔枝红为主色调,裙摆处立体绣制的哈密瓜与荔枝图案,寓意“南果北鲜共飘香”的团结景象。
四、文化意义:戏曲润疆的创新实践
晚会通过新疆卫视、抖音等平台同步直播,吸引超800万人次观看,#新疆戏曲晚会#话题登上微博文化类热搜。自治区文旅厅负责人表示:“这是新疆首次举办多剧种融合的戏曲盛会,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展示,也是‘戏曲润疆’工程的重要实践。当京剧的‘唱念做打’遇见新疆的‘麦西来甫’,传统艺术在边疆大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”
金缕舞美设计总监在采访中提到:“我们在设计中特别注重‘留白’——既保留戏曲服饰的传统规制,又为边疆文化元素留出表达空间。比如京剧蟒袍上的新疆乐器纹样、越剧水袖里的艾德莱斯绸内衬,这些细节就像桥梁,连接着不同地域的文化记忆。”
当晚会在全场合唱《我和我的祖国》中落幕,舞台上的各族演员脱下戏服,身着印有“盛世梨园”字样的文化衫谢幕——这一设计巧思既呼应了“戏以载道”的传统,更寓意着戏曲艺术正以开放姿态拥抱新时代。从长安古调到庭州新声,这场戏曲盛会不仅是一次艺术的狂欢,更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、美美与共的生动写照。
推荐阅读:
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: